红棕象甲,属鞘翅目象甲科,2003年国家林业局将其列为一种严重危害棕榈科植物的重要外来入侵检疫性林业生物,其寄主广泛,目前已发现并已报道的寄主有加拿利海枣、江边刺葵等30多种棕榈科植物,重点危害椰树和海枣,其中包括椰子、油棕、三角椰子、加拿利海枣、台湾海枣、银海枣、酒瓶椰子等。 红棕象甲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一旦发生为害,常常使整个种植园毁灭。2000年海南文昌椰子树受红棕象甲危害,死亡椰子树近2万株。近年在深圳的危害正逐年加重,每年投入500万元专项防治经费。红棕象甲成虫一般不直接危害,主要以幼虫钻蛀茎干取食柔软组织危害,造成隧道,影响养分和水分输送,造成流胶,使树干成为仅残留破碎纤维的空壳,茎杆顶端渐次变细,叶色变黄,树冠缩小,树势衰弱,导致死亡。该虫能危害不同树龄的椰子树,尤其对3龄至15龄椰子树危害较严重。
生物学特征
红棕象甲在热带地区1年发生3代,亚热带地区多数发生2代至3代,世代重叠。该虫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发育阶段,以老熟幼虫、蛹和成虫在寄主植物体内越冬。如在浙江丽水,红棕象甲年发生1代至2代,翌年3月下旬成虫开始活动,3月至11月为危害期;福建厦门地区,年发生2代至3代,第一次发生高峰期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二次高峰期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 红棕象甲成虫具有短途飞翔、群居、假死特性;喜夜间活动,白天常藏匿于叶腋下、夹缝间。雌虫喜好选择幼嫩组织或生长点产卵,利用其长且锐利的产卵器插入植株组织、叶柄的裂缝或机械伤口部产卵。产卵期持续一两个月。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植株多汁部位,并不断向其深层部位转移,取食植物纤维、使茎秆内部遍布虫道、纵横交错,布满虫粪。
防治难点
1.隐蔽性。红棕象甲大多从生长点入侵,棕榈科植物在叶片发黄前很难被发现危害,一旦发现心叶发黄枯死,已无法挽救。
2.施药困难。棕榈科植物大多长得比较高大,而危害部位又多在生长点,喷药时操作难度大。
3.一般药物难渗透。红棕象甲在化蛹前结茧,茧很厚,加上其在蛀食棕榈科植物时排出树屑、虫粪等堵住洞口,一般药液很难渗透到虫茧并浸泡虫蛹。 根据红棕象甲危害特点,及早发现初期危害症状至关重要。
预测预报
常规方法是目测,即发现棕榈科植株四周外围叶片开始下垂,甚至折断,则有可能被红棕象甲危害,受害植株初期表现为植株四周外围叶片黄萎,后扩展至中部叶片枯黄。 常规目测发现植株外围叶片下垂时,红棕象甲的危害已在进行,并引起了植株反应,可以说错过了最佳的施药期。 国外最新的监测方法是声波探测。幼虫危害初期,通过贴近受害棕榈茎秆,能听到茎内“沙沙”的蛀食声,根据此特征,利用声波探测系统收集幼虫在树干中取食发出的声音确定幼虫的存在。 成虫期可通过聚集信息素诱捕、黑光灯、甘蔗、性激素、寄主发酵物或植物源挥发物诱捕监测。聚集信息素、植物源挥发物诱捕在成虫活动高峰期效果最佳,两者结合效果更好。
救治成活率指标
棕榈科植物一旦发生红棕象甲危害症状,应第一时间进行就行救治,根据危害症状不同,救治的成活率不同,如下以加拿利海枣为例。 在叶片上有一个或多个孔;心叶上有咬痕时,救治成活率较高;外围部分叶片下垂,部分心叶畸形,救治成活率一般;无新叶萌发,整个树冠垂落,则救治成活率较低。
化学防治
根据红棕象甲的危害症状采取不同的救治方式,若救治成功率较低,则要迅速砍伐销毁;若救治成功率较高,则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
1.严防植株受伤。平时对植株进行有效保护,防止病虫害造成的伤口,尤其是刺吸式害虫,定期喷施啶虫脒等具有内吸传导型的杀虫剂,如“冠呀”、“上猛”等;
2.针对红棕象甲成虫。有效防治成虫,可以显著降低幼虫危害程度。在红棕象甲化蛹变为成虫高峰期喷“攻牛”(2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稀释1000倍至1500倍喷雾,用水量要足,整个树体喷透,每周进行一次。
3.针对红棕象甲幼虫。国际上防治红棕象甲幼虫一般有三种方式,即树干注射、根部施药和烟熏法,在我国更多地采用根部施药和灌心法。 根施。春季是根部施药的最佳期,国外研究证明,吡虫啉对红棕象甲幼虫的效果最好,也是大规模防治采用的成分。在2月至3月份,根部施药“攻钻”(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00克兑水20斤至30斤灌根,充分灌透。 灌心。在中国验证是很有效的方式,采用该措施则必须选择渗透性强的药剂,如“透翠蛀干害虫套装”一套或“透翠”1瓶+1瓶“攻钻”+1瓶“瑞功”(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兑水30斤至60斤,进行灌心处理;同时,“透翠蛀干害虫套装”一套或“透翠”1瓶+1瓶“攻钻”+1瓶“瑞功”,兑水200斤至300斤,喷施树体,充分喷透;7天后进行第二次用药。 在深圳,一些棕榈科植物,如海枣树价值很高,置换非常麻烦而且影响绿化。红棕象甲的防治是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安排,在检疫、预防、治疗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细心操作,方能最大程度降低红棕象甲的危害。
红棕象甲生命循环
利用声波探测幼虫
春季是根部施药的最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