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登录地址_南繁,种业基地渐入佳境

关于恒达平台 www.shmcws.com 刚刚 340次浏览

秋天,他们像候鸟一样从全国各地飞来;春天,他们带着沉甸甸的收获,将希望的种子撒向大地。

超过700家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种业机构的近7000名科技人员,因为这年复一年的例行“迁徙”,有了一个共同的称谓——南繁人。

南繁基地,位于北纬18度线以南的海南省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境内。新中国成立以来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曾经经过南繁孕育。

如今,乘着海南自贸区建设的东风,海南正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为核心,以南繁科技城和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为两翼,高标准打造国家种业基地。

传承:老基地的变与不变

“木棉开花,南繁人回家。”4月,木棉花期已过,南繁新人王鹏还没有离开三亚。去年10月,作为黑龙江阳光种业公司的生产负责人,他第一次来到南繁。

在这名“90后”心中,南繁充满了新奇和诱惑。“老辈南繁人常说,在别的地儿,只养出儿子的时候,在南繁,孙子辈已经出生了。在别的地方种子发芽得7到10天,这里3到4天就能长成一片绿油油的地毯。”

今年春节,王鹏管理的30亩地成功育出了1.5万斤早熟玉米种子。他信心倍增,第二茬扩种到了50亩。可这回赶上了天气持续升温,虫害加剧,第五遍药打下去,虫子不仅没有消除,反而钻到了玉米芯里。

“好在最后的收获时刻,虫子化蝶了,没再祸害下去,留了一点点的收成。50亩地只收了3700斤。”相比隔壁基地100多亩地的绝收,王鹏觉得老天已经很给他面子。

几家欢乐几家愁,南繁向来如此,丰厚馈赠的背后是无数次的绝收。

“一万多种样本组合才有可能育出一个新品种,而一个新品种要经历十几代繁育才能稳定下来。育种就像养育自己的孩子,每年我们抱着希望而来,虽然常常铩羽而归,但来年依然会满怀希望再战。”在陵水光坡的水稻育种基地,67岁的南繁老兵蔡得田即将迎来到南繁第四十五个年头的收获。

用地难、服务保障跟不上,是南繁存在多年的“老大难”。江西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南繁人王晓玲说,以前地块分散,烈日下奔走于地块之间作业,“衣服能晒出盐来,就盼着回到住地有口热饭吃。”

而今,困扰王晓玲多年的难题有望得到彻底解决。海南省以省域“多规合一”改革为契机,在三亚、陵水、乐东划定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实行用途管制。目前,南繁科研育种新核心区土地流转任务已基本完成,有18个省份签约,共流转用地1.4万余亩。

王晓玲所在的江西省农科院育种基地,搬到三亚市凤凰镇水胶村,全新的办公楼和生活区已于今年初落成启用。紧邻生活区的170多亩连片育种基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制种区、展示区、繁种区、种子加代区划分清晰,用水也得到有效保障。

反哺:再造海南农业引擎

乐东瓜农从南繁基地学来的覆膜大棚技术,一改以往蜜瓜“躺在”沙地里的露天种植传统,既防虫害,又防台风。过去,海边沙地每亩50元租金无人问津,现在涨到每亩3000元。

近10年来,冬季海南种植西甜瓜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产值达50亿元以上。这是南繁成果就地转化的成果。

“南繁不仅有育种资源,还有丰厚的农业技术资源。”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下称三亚南繁院)院长柯用春说,海南一直在探索改变长期形成的“两头在外、中间在琼”南繁模式,把这些资源就地转化,助力海南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最近3年,海南省支出南繁规划项目资金3.3亿元,南繁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已完成,南繁供地农民定金补贴、制种大县奖励资金、生物育种专区、水利设施、高标准农田等项目正在实施。

目前,海南全省南繁水稻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冬季瓜菜品种基本来自南繁,带动出现了一批“蜜瓜村”“豇豆村”“青瓜村”。南繁育种成为当地农户致富的“金钥匙”。

除了南繁科研成果就地转化,越来越多的南繁技术人员选择留在海南服务本地农业。三亚南繁院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明,起初和许多农学专业的学生一样,来南繁是为了完成毕业论文。年复一年,他渐渐爱上这片热土,决定安家南繁,服务海南农业。

从事土壤和肥料研究的曹明,去年带领团队成功对南滨农场一块5亩玉米育种基地进行了改良;今年又在高温、高热、高盐的西沙永兴岛成功无土栽培出4种新鲜蔬菜,解决了三沙吃菜难题。

落实海南自贸区建设规划,实施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南繁科技城等公共平台建设,带动越来越多的南繁产业扎根三亚。中化集团、中信集团等企业积极参与南繁科研基地建设,隆平高科、隆华种业、西科种业等10余家企业在三亚设立法人单位,中国种子协会南繁分会落户三亚。

出海:从小岛跳向世界

4月,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举办,来自18个国家的700多名农业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出席。这是三亚连续第三年举办国际水稻论坛。“之所以越办越火,是因为有南繁气候和人才优势的坚实支撑。”柯用春说。

据统计,南繁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过3亿公顷,占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以上,累计增收稻谷4.5亿吨。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年出口约4.7万吨,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95%以上,而杂交稻育制种研究100%经过南繁。

前来参加论坛的老挝农林部副部长尚达·蒂帕沃·恩芬赫提出,希望通过与中国研究机构合作,利用中国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水泵农机和肥料农资产能的优势,改善老挝的水稻种植技术,提高当地水稻产量。

隆平高科是依靠南繁种业“走出去”的企业之一,在菲律宾、印度等地建立了7个育种站。隆平高科副总裁谢放鸣说,杂交水稻海外推广兼具国内外的挑战,今后将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推广,助力杂交水稻全球化发展。

去年11月,三亚南繁院在印度尼西亚北苏拉威西省阿姆朗县试种的3亩设施甜瓜喜获丰收。最近,三亚南繁院将赴印度尼西亚,与当地的企业签订推广种植合同。

2017年3月,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农业专业学生进入三亚南繁院学习水稻育种知识。这是该院首次接纳外国留学生入院学习。迄今,已有11名印尼留学生在三亚南繁院学习农业技术。

“中国种业走向世界,海南是‘中转站’和‘出海口’。”柯用春说,“三亚南繁院以服务国家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为载体,为‘一带一路’搭建产学研结合的两座‘桥梁’。一座是利用南繁搭建海南与内地农业科研院校的连接桥梁,汇聚全国农业科技成果,服务三亚农业;另一座是利用海南气候、南繁聚集优势,搭建海南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热区国家的南繁成果转化桥梁。”

来源:人民日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