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花卉协会在其官网发布“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并发起“投票:我心中的国花”活动,征求社会对于推荐牡丹为“国花”的意见。打开投票链接可以看到,在加粗字体“赞成牡丹为国花”后,设置了“同意”“不同意”两个选项。而投票页面除牡丹外没有其他选项,只有在选择“不同意”后,才会出现梅花、菊花、兰花等其他9种选项,而且投票结果不能实时查看。
此事引发广泛争议,舆论对于牡丹是否有资格成为“国花”争论不已,对于中国花协是否有资格评选“国花”也提出质疑。另外,在一个大多数人都未曾听过的官网上,仅仅进行五天时间的网络投票就定下“国花”,这一评选是否公平、合理,又是否具有普遍代表性同样备受争议。
目前,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国花”,关于“国花”的评选以及争议也一直存在。据公开报道,上世纪80年代曾有过两次“国花”评选,一次是梅花夺魁,牡丹居亚,另一次则是牡丹称王,梅花位次。除了牡丹和梅花外,还有人提出“一国双花”(牡丹和梅花)、“一国四花”(梅兰竹菊)甚至“一国五花”(牡丹和梅兰竹菊)等方案。这些分歧至今仍难弥合——在这一次“国花”的评选中,就有不少网友提名梅花、菊花等,建议“一国两花”“一国多花”以更全面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性格的声音也有不少。
这并非中国花卉协会首次支持牡丹成为“国花”。1994年,该协会曾进行过另一次“国花”评选,并准备报选牡丹为“国花”,兰、荷、菊、梅为“四季名花”。不过,当全国人大拟定“一国一花(牡丹)”的消息透露出来后,引发了支持“梅花为‘国花’”人士的强烈反对。最后,全国人大以“分歧太大”为由搁置了定牡丹为“国花”的决定。
当然,这并不是说第一次失败后,中国花协就不能再进行新一轮评选。但问题在于,要不要定“国花”,怎么定“国花”,不是一次投票结果就能决定的。投票是不是具有普遍代表性,是不是没有预设结果的公开投票,这些都要有透明的程序以及严格的划分标准作为前提否则,这样的投票,很容易演变成一场众说纷纭、你一言我一语的“全民争吵”。最终,要不要定“国花”,定“国花”的意义是什么,这些更重要的问题,反而会被淡化。
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国花”之争之所以持续如此之久依然不能达成共识,还与“国花”确定后可能给花卉产地产业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在1994年的评选中,“国花”之争达到“白热化”程度,由花与花间的比拼演化成省与省、城市与城市间的竞争。河南洛阳成立了由市长亲自挂帅的“牡丹争国花领导小组”,再加上山东菏泽等地的加盟,多地联合成立“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力捧牡丹为“国花”——众所周知,洛阳与菏泽都是“牡丹之乡”。
两座城市的这种“热闹”的程度,在今年的评选中亦有所体现。事实上,在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之前,洛阳、菏泽两地包括政府部门、媒体在内的多个渠道就已经连续发文,号召当地人投票支持牡丹为国花。由于两地的积极,加上投票设计等等因素,牡丹很有可能已经“未评先胜”。但别忘了,菏泽与洛阳并非一直如此“团结”——中国花协曾于2012年评选出两个与“中国牡丹”相关的头衔。当时,菏泽被评为“中国牡丹之都”,洛阳则被评为“中国牡丹花都”。这一字之差的名头,曾在两座城市掀起不小的波澜。
这就引起了另一个追问:假如牡丹最终真的被定为“国花”,这两座城市又会不会围绕“国花”发源地、“国花”代表品种等产生新的争吵,让“国花”评选彻底跑偏呢?
来源:
4月12日,“中国牡丹之都”菏泽市举办第28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游客争睹牡丹风采。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