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10.27万公顷,设有13个生态修复研究机构,建立百余项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以内蒙古为样板,在陕西、西藏、新疆、云南等地建立分子公司……无论是生态修复理论还是实践,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都走在了行业前沿,并始终致力于通过驯化了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环境。 环境有自我修复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多年来,蒙草生态通过研究生态系统各要素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以人工干预为先导,促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修复模式。 呼和塔拉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是以人工干预引领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典型。呼和塔拉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保和少镇,占地近2万亩。受自然、人为影响,这片曾经的天然牧场一度变成砂石遍地的荒滩。修复项目于2012年开始,当时种植了20余种植物,经过两年的时间,统计数据显示呼和塔拉草原的植物已经恢复到50多种,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 要让生态系统实现自我修复,需要合理的人工干预方案做先导。蒙草生态首先运用生态大数据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3S(GIS、RS、GPS)等技术,结合实地调研,清晰了解该区域水、土、气、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态数据及历史演化规律,然后根据生态的破坏程度,给出最适宜的技术措施和植物配置方案。 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技术团队在保留已有原生植物的基础上,以适宜典型性草原生长的禾草类作为基础,配合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宿根地被,最大限度地再现原生典型草原的视觉效果,并通过智能生态模拟空间,还原该地区的生态情景,以确保所配置的种质资源能够健康生长和成熟应用。 随后,技术团队又因地制宜,采用人工撒播和机械喷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牧草播种,并配合草原封育、草原松耙、草原灌溉等手段修复治理。 经过2年时间的修复,呼和塔拉万亩草原已基本恢复原有生态状况。截止到2016年干草产量由修复前的266千克/公顷/年增长到3082千克/公顷/年;年固碳量由111千克/公顷/年增长到1359千克/公顷/年;年释氧量319千克/公顷/年增长到3697千克/公顷/年,总体提高近12倍,实现了草原的自愈,重现草原生态风光。 修复后的呼和塔拉成为了离呼和浩特市区最近的集观光、休闲、马术、会议庆典于一体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景区,是呼和浩特市民休闲放松的心灵牧场。2017年,呼和塔拉草原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庆的主会场,向全国人民展示了草原生态的自然风貌。 生态修复行业正成为一个新的市场风口,但其开展往往伴随着地区差异大、调查工作艰苦,数据误差大等实操性问题。在此背景下,科技支撑是生态修复的“智囊团”,蒙草生态以一线调研信息为基础,构建生态大数据;凭借种质资源积累,建立种质资源平台,并以此为依托,完成了包括草原、荒漠、矿山、盐碱地、节水园林等多种类型的生态修复工程。 目前,蒙草已在内蒙古、西藏、青海、陕西等多地建立了生态大数据平台,未来,将继续依托“大数据+草种业”的科学体系,用大数据指导草原、青藏高原、祁连山、三江源、秦岭、黄土高原等地的生态文明建设。
同一位置,经修复后的草原景观
修复前,呼和塔拉砂石遍地
修复后的草原已有50余种植物,夏季繁花似锦
风景秀丽的呼和塔拉万亩草原景观
修复后的呼和塔拉万亩草原成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动物栖息地
(图片由蒙草生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