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园林行业内的一个潜规则———证书挂靠,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被公之于众。 关于园林企业的证书挂靠,就像是行业的一个“慢性病”,都看出有问题,也不停地治疗,但死活除不了根。
专业人员不足是根源
以前在资质评审中,对一定职称的人员有数量要求。为了提升资质等级,一些企业到处找人挂靠,有证书的人员也能获得一笔不错的挂靠费。 2018年,住建部正式废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资格认定办法》,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在工程招标中,“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或“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不再作为资格条件,园林绿化施工实行负责人负责制。项目负责人需具备相应的现场管理工作经历和专业技术能力。园林企业队伍中是否有专业人员,专业人员是否有专业证书直接影响招标结果。 这本来是解决挂靠顽疾的一个契机。但实际操作中,很多园林公司的专业人员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据记者了解,京内中小规模的园林施工企业,持有工程相关资格证书的人数平均在3至5个。一位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园林工程包含一年的园林养护期。工程期间,该项目的专业人员及其资质不能用于其他工程。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公司一年承接了5个项目,第二年基本就投不了标了。 另一方面,由于稀缺,专业人才聘请待遇不低。相较于“挂靠”的方法,聘请足量专业人才需企业花费更多成本。甚至有园林施工企业方为了降成本,会有意无意打压持证人员,因为他们的“严格施工流程”会加大材料与生产成本。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园林公司与个人铤而走险,借证竞标的行为屡见不鲜。
“大限”即将来临
《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第六条、第十五条规定:建造师只能受聘于一个相关单位,不得同时在两个或以上单位受聘或者执业。规定要求有关证书的注册单位与社保缴纳单位需一致,为了规避检查,建造师跨省挂靠的现象比比皆是。 2019年起,居民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全国社保缴纳信息实现联网。自此,持证人在企业“挂证”而未缴纳社保、重复缴纳社保、社保缴纳单位与证书等级单位不一致等情况一查即明。 社保缴纳信息联网让查处挂靠工作落到了实处。截至目前,江苏、广东、山东、河南、辽宁、黑龙江、西安、南昌等十余个省市陆续公布了工程建设领域注册人员社保缴纳情况存疑人员名单,人员超过百万人。有人粗略统计,全国300万拥有各类专业技术证书的人员中,至少半数人员存在挂靠问题。 行业主管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对有“挂证”行为的企业和个人的整治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并下发了《关于做好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的补充通知》(以下简称《补充通知》)。 《补充通知》中明确:3月31日开展自查自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单位应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是否存在“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自查并及时办理注销等手续。《补充通知》中规定,在自查自纠期间,对整改到位的,可视情况不再追究其相关责任。
内部培养标本兼治
“挂证”专项整治全面排查工作将于2019年4月1日开始。届时,各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主管部门将结合参保缴费、人事档案等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工程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面比对排查,重点排查参保缴费单位与注册单位不一致情况。 对存在“挂证”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和个人,将由发证机关依法依规从严处罚。 面对如此情况,接下来园林工程企业将何去何从?记者采访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商自福,他建议: 园林公司应充分调动内部人员取证的积极性,目前相关证件考试难度并不大,考证可提升员工水平与企业实力,对后期市场竞争力提升有利无害。 商自福认为,此次查处“挂证”行为力度非常严,可见国家规范工程管理的决心。虽然严查“挂证”短期内会让许多人措手不及,但企业要想生存发展,还是要树立规范的管理制度,“钻空子”迟早会被发现,那时将对企业与个人造成更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