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登录地址_张佐双树木树人至真至善

关于恒达平台 www.shmcws.com 3年前 (2021-03-22) 242次浏览

  行业外的人多以“北京植物园老园长”的身份认识张佐双,而行业内的人大多知道,“老园长”身兼数职———中国植物学会植物园分会原理事长、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城科会绿建委立体绿化学组组长、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理事长以及国家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人们惊叹于这些重要的职位时,只有张佐双自己知道他一路走来所经历的酸甜苦辣。   采访地点定在熟悉的北植,北京西郊地区的盛夏不时有微风拂过,张佐双身着浅蓝色衬衫,蓝黑色长裤,棕色平底软质皮鞋,干净且舒适。头上戴着标有“2019年世界洲际月季大会”字样的棒球帽,银边眼镜后面那双眼睛炯炯有神,已经步入古稀之年的他说起话来中气十足,走路沉着有力,一副老当益壮的样子。回顾过往的50多年,记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园林人成长的过程,更是老一辈园林人努力奋斗的精气神儿。


张佐双与抗寒月季‘天山祥云’  
为入团而入园

  当别的孩子初中毕业准备上高中的时候,16岁的张佐双已经进入北植当了一名工人。“当时我放弃了上高中的机会,为了入团而来到北植的。”张佐双回忆说。他虽然在初中时期成绩优异,做过班干部,符合入团标准,但当时因为父亲的海外关系导致迟迟不能顺利入团,最后不得已选择放弃学业,走向工作岗位。   既来之,则安之。刚走出中学校门稚气未脱的张佐双只能做些简单的体力活,从1962年入园进入果树实验区,一干就是十年。“当时家里人送给我4本关于果树栽培的专业书籍,管理果树之余,我便认真钻研这4本书。”   十年期间,他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活学活用,每日细心研读,将理论知识吃透,各类果树的形态特征烂熟于心。   仅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还不能让张佐双满足,每逢果树修剪时期,他就专门骑车到当时京城“八大老技师”所在的果园学习修剪技术,逐渐掌握了修剪树木的诀窍。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努力付出、不断积累知识的人更有可能成为幸运的人,张佐双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一点。   一次,有位国外同行到访进行学术交流,并向当时的北京植物园主任、中国著名果树分类学家俞德浚请教了一种少见的苹果树品种,由于苹果树品种极为丰富,俞老在英文版的果树分类书上没有查到。“当时我刚好熟悉那个品种,就立马解答了外国专家的问题,事后俞老开始关注我,并鼓励我继续努力学习。”谈起年轻时的自己,张佐双十分感慨:“俞老是我的恩师,更是我的贵人。”此后,张佐双更加深入钻研,由于工作出众,不久后被破格提升为技术员。   文革中期,北京园林局开办了一所“西山风景区721大学”,俞德浚亲自给北植的书记打电话,推荐张佐双上大学。最终,年年被评为先进、月月都是三好的张佐双进入了这所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大学,脱产学习两年园林绿化专业知识。这两年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产学习遇到良师

  两年的脱产学习让张佐双既难忘又感恩,当时上课和实操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让我受益终身。”张佐双对记者说。   “根据虫害的动态及周围环境的关系,采取多种防治措施,将病虫控制在不造成危害的程度,把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张佐双像介绍自己名字一样流利地说出上学时,他的老师———著名昆虫分类学家杨集昆所讲的“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详细解析。多年以来,他一直铭记在心,并且学以致用。   回忆起那两年难忘的时光,张佐双俨然又回到了学生时代,讲述着那些他无比敬佩的师长。当年北京农业大学的杨集昆、黄可训、孙自然、沈隽等教授,北京大学的汪劲武,中科院的余树勋……无论哪一位老师,都是自己领域中的佼佼者,并且有过人的品德和修养。而作为老师,他们不仅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像张佐双这样的学生,还用过硬的人品深深影响着后辈人。   “当年的教学条件比较艰苦,但每一位老师的每堂课都精心准备教学大纲,严谨教学,对学生学业要求严格,并且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结合。可以说,我在职业生涯中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每一位恩师的教导。”言谈间,记者能深深感受到张佐双对恩师们强烈的爱戴和浓浓的感激之情。后来,张佐双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也会请教老师,与恩师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交流。   让记者颇受感染的是,谈话间,张佐双对每一位老师和曾经给予过他帮助的人都铭记于心,那些人的名字和他们之间曾发生的故事,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谈到国外专家和植物名称,他更可以准确地说出对应的英文或是拉丁文,70多岁的老人还能拥有如此的记忆力,如此清晰的逻辑,与对行业的热爱不无关系。   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对问题的严谨处理,对专业的认真负责,对园林事业的执着追求,对植物的热爱……这些都是张佐双和他那些老师们身上的共通点。


重回岗位愈加严谨 

  毕业后的张佐双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带着对行业的热爱和对专业的严谨对待每一件小事。   据张佐双讲述,上世纪70至80年代,樱桃沟附近主要通过飞机喷药进行病虫害防治,但是由于飞机飞行过程中很难保持与地面较适宜的高度,又极易受到风、雨等天气的影响,喷雾位置及药效便会受到影响,还易对周边环境造成副作用,依旧会发生很多虫害。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张佐双意识到飞机喷药的操作并不合理,但当时还没有更加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将其替换。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张佐双开始了他的实践研究。他在元宝枫树下铺上很多白纸,在飞机完成喷药之后,收集好大量落下来的虫子样本,然后去向老师杨集昆请教。当时杨老只看出这类虫子属于细蛾,随后他又请教了国内研究小蛾的权威专家刘友樵。刘老当时正要前往日本和大英博物馆研究小蛾,回国之后确定地告诉张佐双这种虫子属于蛾类的一个新种。   在刘友樵的建议下,张佐双成立课题组,并与北京林业大学的周章义教授进行合作,经过几年时间终获成果,发表了一篇名为《元宝枫细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学术论文,并被收入到《中国森林昆虫》,填补了这类虫害的空白。掌握发生规律后,通过综合防治达到了防治效果,课题组获得了北京市科研成果奖,这也是张佐双第一次获得市级奖项。   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事实的探索,无不展现着张佐双严谨的工作作风,而这也绝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他的严谨和上进还在不断给他带来更多的荣誉和挑战。   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中,讲述了滥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时我国科委负责人到欧洲访问,发现国外公园内的鸟类很多,相比之下,当时我国公园内的鸟类较少。”张佐双介绍。在科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北京启动了“招鸟”工程,樱桃沟也在其中。当课题验收时,张佐双发现,招来的几乎都是“老家贼”,课题组成员稍显失望。而当时的鸟类专家郑作新等专家告诉张佐双,麻雀并不是人们口中“害鸟”,在其育雏期间更是益鸟。   为进一步验证这一说法,张佐双带领课题组开始求证。在不伤害幼鸟的前提下获取到雌鸟喂食的物质,多次获取样本之后,通过检测,课题组惊喜发现,这些物质基本为蛾类的虫卵和肠子等,并且多为雌性蛾类。大量翻阅资料后,再次确认,麻雀在城市园林景观环境中,多进食草籽和虫卵,并不会破坏生态多样性。这样一来,张佐双不仅成功招引到了鸟,并且有效控制了很多蛾类虫害。此次课题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   由于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加之工作认真严谨、肯于吃苦求真,不久后,张佐双获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张佐双在欧洲冒雨收集月季种质资源。  
育人重于建物

  工作多年后张佐加入共青团,并在37岁时入党。“1953年中央出台规定,有台湾直系亲属关系的人员暂停批准入党。这一停就是整整30年,我25岁申请入党,直到37岁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入党后的张佐双完全符合当时对领导干部的“四化”要求,于是很快就被提升为北京植物园副园长。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属不易。升任副园长,张佐双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潜下心来为植物园做了更多实事。   从植物园退休后,张佐双目前担任中国花卉协会月季分会理事长,与月季的结缘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建设月季园说起。月季作为中国十大名花之一,更是北京的市花,建设月季园十分重要。张佐双带领团队,通过多次实地走访考察,与国内外院校专家深入交流,月季园得以成功建立。在众多月季品种中,有个名为“佐双月季”的独特品种,是一位澳大利亚育种者赠予北植的,其命名象征着与张佐双深厚的跨国友谊。   1993年,张佐双升任北植园长,又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交到他手上———建设国际型展览温室。我国展览温室起步较晚,在当时来说,引入资金、规划设计、收集植物等每个环节都面临着挑战。“当时我建议设计团队分三队去往加拿大和美国、欧洲及日本的温室进行考察学习。”据张佐双介绍,温室建筑设计由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以“绿叶对根的回忆”构想为设计主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根茎”交织的倾斜玻璃顶棚,总投资2.6亿元。   植物园是活植物的博物馆,对于植物品种的收集工作相当重要。为此,张佐双及专家团队去往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及海南等地展开广泛调查,最终成功收集引种植物3000余种。作为北京迎接建国50周年的重点工程,2000年1月1日,展览温室正式对外开放,张佐双又一次漂亮的完成了工作。   后期建园规划时,张佐双又去请教了俞德浚先生。“俞老当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北植需要有科学的内涵,艺术的外貌,一定要建设好,将南植的科研和北植的科普功能发展得更好。细节上的规划可以请教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筱祥,他是早前两园特聘的造园导师。”此后,张佐双全身心投入到北植的建设中,俞老的话,他也一直铭记于心,把建设好北植当做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佐双在北植工作的近50年时光里,亲手种植过上万棵树,当年播种的水杉种子早已在樱桃沟里蔚然成林。他用四个字总结担任园长后的工作,“建物、建人”,这二者相比,他说“建人”更为重要。   北植是“国家人才培养先进单位”,这一荣誉名副其实。张佐双任职期间,十分重视人才的继续教育,为职工提供提高学历的机会,曾多次将优秀员工送往国外深造学习,培养出郭翎、胡东燕、陈进勇、王康等高素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不断为园林事业输送新力量。“看到大家取得进步,是我最欣喜的事。”张佐双说道。   一路走来,张佐双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自己更付出了艰苦努力,成功不易。“能帮人处且帮人,能容人处且容人”,这是母亲常跟他说的一番话,张佐双一直以此作为自己待人处世的原则。   北植于张佐双,像亲人长辈一般,滋养他,培育他。而北植又像是他的孩子,他倾注心血建设她,呵护她,只是为了让她成长得更好。如果把北植比作一幅画作,张佐双说自己仅是完成了泼墨阶段,接下来的五彩斑斓还需要更多人增添色彩!
  张佐双获中国植物园终身成就奖。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