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花渐欲迷人眼,池光天影共青青。入夏以来,“花都汇”园艺体验中心风景如画。该项目位于江苏省扬州市瘦西湖景区核心区,区域内有红园花鸟鱼虫市场、藏品市场、扬州盆景园等多种园艺体验区。游人可在这里进行园艺体验、休闲娱乐。置身于美景如画中,他们偶尔会想起这片花花世界的前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 二十年前,小茅山垃圾填埋场建于扬州邗江区,用于处理扬州城区产生的大部分垃圾。随着城市范围逐渐扩展,垃圾场于1999年停止使用,简易封场后,这里废弃了近二十年。 扬州在不断发展,小茅山垃圾场的所在地由城市远郊区逐步变成老城区和瘦西湖景区的连接节点。堆积多年的垃圾逐渐渗透入土,瘦西湖隧道施工的废弃土方形成了泥浆池。简易的防护措施下,垃圾气味阵阵发散,堆体有倾倒的危险,流质的泥浆存有不少安全隐患,废弃的垃圾场改造迫在眉睫。 花都汇项目由扬州园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设。公司总经理卢伟介绍,项目的完成在传统扬州造园技艺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少突破与创新。 废弃垃圾场的身份,给项目实施带来不小的挑战,而当把难题逐个化解后,“前世身份”则被赋予了花都汇独一无二的特性与气质。
垃圾处理———生态优先
第一个挑战是安全。包括环境安全与场地安全。 花都汇景区位于一片坡地之上,卢伟告诉记者,我们脚下的土坡里,静静掩埋着大量垃圾。 垃圾场废弃多年,产生了不少有害物质。项目委托上海市政设计院对场地进行了场地封场处理,包括整体封闭、场区消杀、沼气排放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内部循环处理等步骤。处理后的垃圾层层压实后层层覆盖有机土。 “那以后垃圾会不会再产生什么有害物质呢?”记者问。卢伟介绍,垃圾体采用物理压实后,与表面的种植土之间设一层气体过渡层,过渡层将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疏导出去,不影响封土上方项目运行。园区四角都设有空气监测装置,“该装置是为了保险,基本不会有问题”卢伟很自信。由于垃圾经过物理处理后,十分结实,这样的材料作为根基,上面建场馆等设施与普通土地无异。 另一个项目难点,是对瘦西湖泥浆形成的泥浆池的处理。这些泥浆是一种非固非液的流质状态,运输非常复杂,只能就地处理。项目采用了国内专利技术———泥浆混合物固化技术,处理后土壤呈碱性。为适合植物生长做了改良,辅以部分区域换土,种上植物。难以处理的泥浆池如今成了风景秀美的湿地景观。
造景———创新融合
花都汇项目位于瘦西湖景区的重要节点上。这决定了对废弃垃圾场不能只做单纯的改造,还要保障后期生态良好的景观,完善瘦西湖风景区的整体山水空间格局。 垃圾堆山,场地的高差变化很大。利用高差造景,且不能给人突兀、重复的感觉,这是造景的一个难点。 花都汇对高差做了不同的处理:西侧入口用混凝土挡土墙与花岗岩片石结合,构筑雄伟挡土墙,墙前种植黑松点缀;南侧面向居民区,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假山石的做法,水浪石既围挡了山体,又很好地呈现了自然山体景观;东侧利用建筑发挥挡土墙功能,建筑顶上做成内环步道和屋顶花园;南侧是主入口,这里使用了花岗岩踏步,与大气的城市主干道呼应,搭配长花坛,无论是站在地上看花都汇,或站在花都汇看主干道,都能看见美丽的风景。
体验———彰显特色
垃圾填埋场现场存在大量遗留、废弃的厂房、仓库、大棚、锅炉房、浴室、门卫室等建筑,其中不乏重金采购的进口垃圾处理装置。 若场地重新规划,原建筑全部清空,不仅需要不少的人力财力,而且全新打造的景观很容易流为千篇一律的生态公园,美则美矣,却少了些特点。 项目组对场地建筑进行了检测,发现原有厂房根基稳定,骨架良好,于是决定规划保留建筑1.8万平方米(共2.3万平方米)。对其进行安全结构加固与部分配件置换,重新利用。 现在,花都汇的主场馆便是在原有厂房基础上建成。老厂房举架高且跨度大的特点,给室内装潢提供了更多可能。大空间内搭建了仿古建筑一条街,堆叠了假山与水景。“虽为室内,宛如室外”。游览其中,不仅不觉室内园林景观突兀,各种造景手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如在盆景区运用回廊进行空间分割,藏品区设置平台增加空间感,各主入口处,设置了中、日特色景观小品等。 主厂房是被赋予了新功能的最大遗留建筑,此外,卢伟还向记者展示了花都汇中数不胜数的“过去印记”:花都汇门厅大型的金属门,是曾经的垃圾处理巷道车轨道;崖柏艺术馆曾是垃圾焚烧区,这里保留了一个垃圾焚烧炉用于展示崖柏作品;休闲绿地中,曾经的垃圾滚筒轮、传送带等设备成了园林小品……游客游览时,在风景如画中随处可感受到过往的文化。
废弃的泥浆池改造的湿地景观
园中小路采用原址废弃的枕木建成
集装箱花鸟市场
场馆一侧的园林小景
废弃垃圾巷道车轨道改造的大门景观
场馆内搭建的仿古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