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迎来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这也标志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开展了整整20年。 20年来,北京园林绿化人克服了重重困难,防沙治沙,绿化荒山,在北京的北部和西部山区建起近千万亩林海,为北京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据了解,在40多年前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沙化会议上,北京曾被列为沙漠化边缘城市。1995年第一次沙化普查时,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87万亩,主要集中在永定河、潮白河、大沙河的沿河两岸和南口、康庄两大区域,号称“五大风沙危害区”。 同时,受周边地区植被覆盖水平以及气象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北京还面临着来自西部、北部等风廊带来的外省输入性风沙威胁。2000年,北京曾在短短两个月内遭受过8次强沙尘暴和4次扬沙天气的侵袭。 2000年6月,一场旨在遏制风沙危害的国家级生态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正式启动实施,门头沟、房山、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延庆等7个工程区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沙大战”。 据统计,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一期用12年的时间累计实施造林营林708万亩,植树1.5亿株,构建起了北京抵御风沙的第一道防线。2013年国家批准了京津风沙源二期规划,截止到2019年底,二期工程完成造林营林146.8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9.93万亩、低效林改造41.11万亩、封山育林65.78万亩。同时,还完成了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48平方公里、人工种草9万亩、草种基地建设1840亩、生态搬迁14934人。 历经20年的京津风沙源一期治理工程和正在开展的二期治理工程建设,首都的生态环境得到彻底改善。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8.8%,比2000年增加19个百分点,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大片的森林把风沙拒之门外,北京的沙尘天气明显减少,春季沙尘平均天数从上世纪50年代的26天下降到2010年的3天左右,2019年几次大的沙尘天气明显有绕着北京城走的现象,这足以说明风沙渐离了北京城。 在三北防护林、百万亩平原造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的带动下,北京沙化土地全部转变为固定沙地,五大风沙危害区得到彻底根治。延庆康庄、龙庆峡荒滩,门头沟永定河大沙坑,昌平西部沙坑、怀柔大沙河沙坑全部实现了绿化造林,有的还建成了郊野公园,吸引周边百姓和城市居民来这里休闲观光,进而带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让京郊农民告别了昔日的黄沙漫天,走上了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当地5万多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工程建设和管护工作中,实现了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防沙治沙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将于2022年结束,缝合山区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版图。未来两年,还将再增绿2万亩,这2万亩是工程中“硬骨头”,山高、路远、坡陡、土薄,水源严重不足,基本都要靠骡队和工人将树苗运送上山,施工难度极大。 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相比,更注重提升森林质量,注重巩固和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空气、固碳增汇等生态功能。在树种选择方面,将根据山区不同的立地类型,使用油松、侧柏、落叶松、元宝枫等乡土树种,因地制宜保护和种植灌木以及原生草本,提高生物多样性,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园林工人背着树苗,艰难地行进在狭窄陡峭的山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