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报》讯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磨盘柿第一村———北京市房山区张坊镇大峪沟村,此时虽不是柿子成熟的季节,但满目苍绿的精致绿化景观、干净整齐的村舍与街道,让这里成为了京郊乡村振兴的一个靓丽缩影。 张坊镇素有“柿子之乡”的美誉,全国驰名的“磨盘柿”已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全镇柿农达46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61.3%,磨盘柿种植面积1.9万亩,平均年产鲜柿500万公斤,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据张坊镇林业站站长杨东升介绍,近年来,张坊镇林业站瞅准了磨盘柿产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提出“打造中华柿都、弘扬柿子文化”的战略,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及深厚的磨盘柿历史文化和种植资源,将这一特色产品打造成乡村振兴,农民致富的优势产业。 大峪沟村作为张坊镇的一张特色名片,不仅柿子远近闻名,这里的生态景观也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 为提升大峪沟村的生态景观,实现“以绿引金”,张坊镇林业站参与绿化荒山4000余亩,栽植彩叶景观林250亩,全村的绿色越来越多,景色也越来越美。 “北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全市乡镇林业站作为基层的综合管理服务机构,高质量推进乡村的绿化美化,提高村民的”绿色获得感”,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在京郊农村徐徐铺展。”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杜建军告诉记者,《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建设大尺度的森林绿地,使京郊乡村美丽宜居。 据介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乡镇林业站抓住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积极推进首都乡村绿化美化建设。北京全市163个乡镇林业站,既是首都园林绿化建设体系的最末端,也是首都生态建设战场的最前线。 近年来,北京市乡镇林业站紧抓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建设等生态工程,以浅山区生态修复为主战场,助力开展乡村绿化美化建设。自2018年以来,已配合实施造林绿化23.2万亩。 为打造别具特色的首都乡村景观,北京全市还对村庄道路绿化、村头公园建设、庭院绿化美化、环村片林建设等都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建设,打造进得去、有的看、留得住的村头片林50余处。 目前,北京全市已创建首都绿色村庄976个,结合“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打造绿化美化亮点村152个,北京全市12个区共有197个村庄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当选为全国十个乡村绿化美化典型镇之一。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北京还出台山区生态林管护、生态效益补偿、平原生态林补助等一系列林业惠民政策。 据统计,目前北京全市郊区有4万多农民通过山区生态林管护员实现绿岗就业,人均每月增加收入638元,其中低收入农户达7000人。全市每年投入生态促进发展机制资金7.5亿元,127万山区农民人均直接收益356元,其中包括4.04万山区低收入农户、超8万人受益,217个低收入村实现人均年增收116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