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蔷薇、黄刺玫、贴梗海棠、樱花、珊瑚树、桂花、大叶黄杨等花卉苗木常受到一种杂食性害虫———八字褐刺蛾的侵害。 八字褐刺蛾为鳞翅目、刺蛾科、褐刺蛾属的一种昆虫,分布地域很广泛。由于这类刺蛾幼虫身上的刚毛里含有毒素,并且刚毛末端生有倒刺,所以当刚毛里的毒素进入人体后,就会导致人的皮肤出现红肿刺痛等,很多人又将刺蛾俗称为痒辣子、火辣子、刺毛虫等。 在江苏,其一年会发生2代至4代。
生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八字褐刺蛾的生长分卵、幼虫、成虫、蛹四个阶段。以老熟幼虫在树干、枝叶间或者是在表土层的土缝中结茧越冬。翌年春天,八字褐刺蛾就会化蛹和羽化为成虫。 羽化后的八字褐刺蛾成虫有着比较明显的趋光性。其在5月底、6月初开始羽化产卵,6月中旬开始出现第1代幼虫,至7月下旬,老熟幼虫结茧化蛹。8月上旬,八字褐刺蛾成虫羽化。 8月中旬为其羽化产卵的盛期。8月下旬出现幼虫。大部分幼虫会于9月底10月初老熟之后,沿树干爬下或者直接坠下,然后寻找适宜场所结茧化蛹,越冬。一般多喜结茧于疏松表土层中、草丛间、树叶垃圾堆中和石砾缝中。 八字褐刺蛾成虫多半昼伏夜出。白天其一般蛰伏在叶背的小枝条上或者是树干的基部,直到晚上才会出来活动。羽化后一个多小时,八字褐刺蛾便开始交尾,第二天即可产卵。卵多成块地产于叶的背面。每头雌虫一生产卵上百粒。 通常初孵的幼虫有群集性,喜好集中进行危害,所以常常可见数头幼虫群集在叶片上取食。八字褐刺蛾成虫尤为喜食花卉苗木的叶片,常常将叶片吃成缺刻状,有的仅仅残留下叶柄。该虫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危害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死亡。对八字褐刺蛾需要积极开展防治工作。
防治方法
1.务必做好对植物的检疫工作,防止其伴随着苗木调运而传播。 另外,刺蛾类的寄生性天敌也比较多,所以在日常要注意保护和利用好天敌,以利其捕食刺蛾类的害虫。 2.人工防治。 在日常的苗木管理时,我们可以积极开展人工捕杀幼虫,摘除掉卵块以及存有群集幼虫的叶片。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摘除下来的叶片务必集中深埋或烧毁,这样才能有效清除卵或低龄幼虫,降低虫口基数。 注意好科学的肥水管理,并要适时除草,及时修剪、清除枯枝落叶,中耕和松土,提高植物的通透性,增强树势,并消灭部分虫茧。 3.诱杀成虫。 我们可以利用其成虫在夜间具有趋光的习性,在成虫羽化期和发生期,布置黑光灯、电子灭蛾灯或者高压汞灯等,对八字褐刺蛾的成虫进行诱杀。 4.药剂防治。 采用药剂防治的关键是选择喷药的时间点。一般可选择在幼虫的孵化盛期里或者是幼虫的初龄阶段进行施药。通常我们通过喷洒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至15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至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氰菊酯2000倍液至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000倍液至3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1500倍液+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或50%马拉硫磷1000倍液至1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至1500倍液,或35%伏杀磷乳剂2000倍液,或25%喹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至2500倍液,或50%啶虫脒3000倍液至5000倍液,或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至8000倍液,或3.2%甲氨阿维·氯微乳剂2000倍液,或45%丙溴辛硫磷1000倍液至1500倍液,或10%联苯菊酯乳油3000倍液至3500倍液等来进行防治。 在幼虫群集危害的时期,于清晨露水未干前进行喷粉。我们可选用2.5%敌百虫粉剂,或1.5%对硫磷粉剂,或1.5%乐果粉剂进行喷粉。每亩喷1.5公斤至2公斤即可。如果发现植株上的虫卵比较多,需要隔5天至7天再做一次防治工作。喷洒药剂时,重点是要喷淋害虫危害和集中的部位,而药液则要尽量接触虫体。一般连续施药2次至3次,就会取得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另外,用药要轮换,以求延缓虫体抗性的产生。 5.钻孔注药。 对于那些喷洒药剂不怎么方便的树木,我们则可以采用钻孔注药的方法来防治。 一般树干基部胸径在5厘米以下的,可钻1个至2个孔;胸径6厘米至10厘米,则钻3个孔;胸径11厘米至19厘米,要钻3个至4个孔;胸径20厘米至30厘米,要钻4个至5个孔;胸径31厘米及以上的,要钻5个以上的孔。孔距要均匀且孔深一般在2厘米至4厘米。通常会选用37%巨无敌乳油或40%氧化乐果原液进行注射。一般每孔需注药液2毫升至3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