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公测_陈萌山委员:走好乡村振兴道路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恒达注册首页 www.shmcws.com 刚刚 307次浏览

主持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您如何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在新时代“三农”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陈萌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良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可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历史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总开关。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和消费支出比仍高达2.72和2.27,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单位能耗产值明显低于工业行业,城乡数字鸿沟扩大的态势仍没有扭转,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这些都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农业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要素剪刀差“虹吸”作用依然强劲,农村的耕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持续流向城市和工业。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偏低,这些都是我国发展不充分的突出表现。这种局面不改变,将会阻碍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第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抓手。从需求侧看,城乡居民对优质、营养、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的物质产品,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源、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以及农耕文化、乡愁寄托等精神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从供给侧看,部分农产品仍存在低质落后产能,农残超标问题在个别地区、个别品种和个别时段还比较突出,面源污染、畜禽粪便、秸秆、农膜残留等突出环境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动员。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也是生态的振兴、社会的振兴,文化、教育、科技的振兴,以及农民素质的提升,事关“两个100年”目标的实现。尤其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全社会力量解决农业供给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的现实难题,实现城市与乡村水乳交融、双向互动、共同繁荣,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向着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目标而奋斗。

  第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的有益借鉴。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能否迈入高收入发展阶段,进而顺利向现代化目标迈进,既涉及经济持续增长的问题,也涉及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主要取决于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能,主要取决于优化区域布局、缩小城乡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更有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主要发达国家通常在经历了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在起步阶段,各种资源要素密集流向工业城镇,农业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城乡差异扩大,二元结构问题突出。一些国家正是因为没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而没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阿根廷对城乡关系处理不妥、农业和农民发展受到抑制,乡村凋敝致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低迷。而英德日韩等国家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及时准确实施了促进乡村发展的政策措施,有效激发出乡村活力,提升了文化魅力和生态优势,成功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这些为我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城乡融合发展,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三农”发展观的一次飞跃,是关系全局的战略性安排。

主持人

    产业兴旺是夯实乡村振兴的一把金钥匙,您认为应如何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怎样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陈萌山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不平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正处于由“量”向“质”转变的一个过程,解决当前农业主要矛盾迫切需要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重点是实现几个转变: 

  第一,要把握并顺应农产品需求呈现小型化、特产化和精致化的趋势,实现农业生产由保障大宗农产品需求向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转变。

  第二,城乡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转变,要大力发展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要由产量目标向营养健康目标转变。

  第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农业发展要由生产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第四,相对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消费与服务是农业增值增效的主要来源,因此,农业发展要由农业生产向“三产融合”转变,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价值链和效益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和效益。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重点是要加强“四新”:

  一是培养新主体。大力培养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强力打造龙头企业引领、多种规模化经营主体为主、广大传统农民参与的融合发展格局。

  二是培育新技术。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集成、转化、示范和推广,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是培养新业态。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四是培育新模式。探索形成产城融合、农业内部融合、产业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术渗透融合、复合型融合等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主持人

    当前,我国在食物安全与营养保障方面的现状是怎样的?在树立中国食物安全和营养方面,应坚守怎样的理念?

陈萌山

    总的来看,我国食物安全与营养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一是农产品总量持续增长、特色农产品增幅较大。大宗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2017年全年粮食产量61791万吨,比上年增加166万吨,增产0.3%,连续5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8431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全年水产品产量6938万吨,比上年增长0.5%。特色农产品产量增长明显。油料产量3732万吨,增产2.8%。糖料产量12556万吨,增产1.7%。茶叶产量255万吨,增产6.0%。

  二是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结构优化顺应消费升级。据测算,2016年,食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1.9%,拉动了全国工业增长0.4个百分点;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6.1%,食品制造业增长8.8%,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均有所增长、但增幅有所回升。食品工业实现利润总额7247.8亿元,同比增长6.1%。利润增长较快的行业有:水产饲料制造增长42.8%,水产罐头制造增长31.9% ,糕点、面包制造增长21.5%。利润降幅较大的是卷烟制造和碳酸饮料制造,利润降幅分别为15 9和15.1%。消费升级引导了食品工业结构优化。

  三是食物贸易活跃,动物性食物进口量急剧增长。从进出口数据来看,2016年,我国进出口食品突破万亿元人民币,达1063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2%。其中,出口4231.6亿元,增长11.2% ;进口6402.3亿元,增长4.7%。从进出口品种来看,肉及肉制品、乳制品、酒类进口量明显增加,分别大幅增长63.9%、21.4%、20.2%。粮食进口量减少,进口11467.6万吨,下降8.1%,而出口方面,水产品仍是我国最大出口食品种类,共出口409.5万吨,增长4.6%,价值1320.9亿元,增长8.5%。其次出口蔬菜818万吨,下降0.98%,价值804.9亿元,增长22.3%。

  四是食物能量供给总体过剩,优质蛋白、特别是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不足。我国谷物产能大于5.5亿吨,按照谷物1/4加工、损耗等去除后,还有4.1亿吨,人均热量供给约3108千卡,远大于人均需要能量2200大卡至2600大卡(实际谷物供能只需要60%左右)。但维生素、矿物质(如铁、锌、钙)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与推荐量需求之间的差距还很大,我国约有50%以上的人群锌摄入量没有达到推荐摄入量;70%以上的人群没有达到维生素C推荐摄入量。食物消费结构和营养素摄入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沟壑很明显。

    在食物安全与营养保障方面,应坚守如下理念:

  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形势要求,尽快调整发展战略和思路,稳定食物供需平衡、加快营养产消均衡,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农业生产的目标要由过去单纯追求产量逐步向以营养为导向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转变;农业生产的方式要由过去“生产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转变,由“加工什么吃什么”逐步向“需要什么加工什么”转变。

  一是坚定不移地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以粮食为主的食物产能要稳定,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2018年政府工作还要新建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还要划定9亿亩的粮食生产功能区,让这些主产区、优势区保证粮食生产。

  二是继续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类作物和马铃薯、甘薯等薯类作物,构成我国食物的主体,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来调节生产布局和规模,特别是调整品种结构。

  三是树立大食物观,在抓好粮食生产同时,推进肉蛋奶、瓜果菜等全面发展。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转变、消费升级是大趋势,要大力发展肉类、牛奶、禽蛋、水产、食用菌、蔬菜、水果产业。

主持人

    今年带来了哪些提案或者关注哪些话题,能否跟网友分享一下?

陈萌山

    今年,我的提案是:《一项涉及4200万少数民族民生的问题——关于调整边销茶产销政策的建议》:

  边销茶是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必需品,居住在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丝绸之路沿线的少数民族群众饮用砖茶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就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习俗,被誉为边疆人民的“生命之饮”。边销茶曾在增进民族团结、保证边疆稳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边销茶在西部农牧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中的地位,并没有衰落,边销茶仍兼具保障边疆少数民族生活需求和社会风俗的责任,对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仍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边销茶销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消费群体约420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9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5.15%。饮用边销茶的地区主要有新疆、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云南藏区、甘肃藏区、四川藏区8个省(区),涉及藏、维吾尔、回、蒙、哈萨克等2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新疆边销茶年销量2.5万吨,接近全国的一半。西藏地区边销茶是百姓的特需商品,人均年消费量5公斤。

  边销茶仍保有计划管理体制色彩,面临着价格倒挂、品质下降、市场管理不规范等诸多挑战。我的建议是:

  第一,实行定向管理,筛选“双特定”产品,保证基本供应。近年来,边销茶出现内销化趋势,严格区分边销茶与非边销茶,对非边销茶不再进行政策扶持,对边销茶实行定向管理。筛选出针对特定区域销售的特定边销茶名录,这些双特定产品是必须保证供应的产品,其他产品完全市场化。划定双特定产品优势生产区,给予重点支持。加大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边销茶生产能力的支持。

  第二,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边销茶国家储备管理体系。取消现有的定点生产政策,对双特定产品实施招投标采购制度,所有具有边销茶生产能力的企业都可以投标。成立专业性政策性的边销茶储运公司,划分储备级次,完善储备制度,设立边销茶产销稳定基金,为各地开展储备提供支撑。

  第三,强化第三方监管,建立市场监督检测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对边销茶产品进行监督检测。对于双特定产品,在招投标前进行检测,实行质量问题一票否决制。对于完全市场化的产品,进行随机抽样检测。对有检测不合格情况的企业,取消投标资格或者禁止进入市场销售。

  第四,大力支持技术研发,提升边销茶质量。进一步完善提高边销茶质量标准,引导企业选用优质原料,按标准生产,提升整体品质。对进入国家边销茶储运体系的企业,在技术改进、产品研发等环节给予适当奖励或税收减免。支持科研单位开展联合攻关,研发优良品种,降低边销茶重金属含量。近年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把高品质砖茶研发作为重要任务进行联合攻关,在品种、栽培、加工等关键环节研究出一系列新技术,产品得到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认可。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新技术的转化推广应用。

  第五,建立产销动态跟踪体系,对价格进行合理补贴。依托边销茶储运公司及零售体系,对生产企业成本与市场价格进行跟踪监测,建立产销动态与成本价格收益数据库,作为招投标与市场价格管理的基本依据。对于双特定产品实行最高限价销售,年度价格为前三年市场销售价格的平均值,储运公司入库价格与销售价格的差额由国家进行补贴。


访谈视频:走好乡村振兴道路 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