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公测_甘肃张掖临泽:这儿的农田 残膜不再漫天飞

关于恒达平台 www.shmcws.com 刚刚 260次浏览

鼓励回收、集中处理,甘肃张掖临泽——

这儿的农田 残膜不再漫天飞(美丽中国 乡村振兴看生态①)

一年前,甘肃省临泽县古寨村的王育才还从没想过自己能“当官”。就在去年10月,这个种了大半辈子地的农民老汉,被推选为村里的地膜回收站站长。

  “以前,地膜留在地里,不仅影响来年庄稼发芽,到了冬天还被风刮得房前屋后到处都是!”王育才说,从去年10月开始,村里开始鼓励农户回收地膜,“现在,已经回收了22吨多,村里干净多了”。

  甘肃张掖市临泽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2/3是沙漠、戈壁,生态环境极其脆弱。著名的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便有一部分在临泽县境内。亿万年前,地质运动、流水与风力侵蚀作用共同造就了这里的彩色丘陵和红色砂岩地貌。如今,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威胁,也为了乡村更好的未来,临泽展开了一场对抗白色污染的实践。

  村里建了回收站,废旧地膜能换钱

  “王友军,100公斤,100元;王伟新,76公斤,76元……”在古寨村废旧地膜收购台账本上,王育才仔细写明了每一笔收购记录。“姓名、重量、金额、时间都不能落下,还要写清楚手机号,以备检查或者回访。”他说,收购时还要仔细检查地膜中有没有树枝、泥沙,如果杂质太多,就让农户清理干净之后再收。

  去年,古寨村专门建起了占地面积超过100平方米的再生废物利用回收点。

  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地膜使用量大,但地膜不易降解、回收困难,大量残膜造成了白色污染。秋收过后,大风一吹,地膜飘得漫山遍野,影响村容村貌。大量废旧地膜残留在农田,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甚至导致作物减产。为创建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临泽从废旧地膜的回收、新地膜的生产使用标准等各方面做出了努力。

  2017年,在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任务清单中,有下达给甘肃省创建45个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示范县的约束性任务,临泽县就是其中之一。当地从地膜销售源头入手开展防控,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回收体系,同时对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开展补贴,有效调动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积极性,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我们村5328亩耕地,其中80%要覆地膜,一年下来得用20吨左右。”古寨村党支部书记王维兵说,村里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面积用地膜,“以前没有环保意识,地膜要么不收集扔在地里,要么播种前扒出来烧掉”。

  王维兵告诉记者,地膜不回收带来两个后果:一是村容村貌脏乱差;二是地力下降,“前些年,一亩地高产时能打800公斤玉米,后来慢慢降到600多公斤。同样的地、同样的水肥,但产量明显低了不少”。

  “临泽年降水量只有130毫米,但蒸发量高达2000毫米,这种条件下,地膜能起到增温、保墒和除草作用。”临泽县农委主任魏正艾说,当地耕地面积51.7万亩,“其中地膜覆盖面积达45万亩”。

  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完全可降解的地膜。魏正艾表示,地膜残存在地里,会影响土壤团粒结构,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差,进而影响耕地质量,“水分渗不下去,作物根扎不下去、苗钻不出来,结果就是出苗率低、长势差”。

  2016年开始,临泽号召农户和蔬菜作物合作社主动回收地膜,但开始收效不大。王维兵说,出台奖励政策后,农户们渐渐有了积极性。

  “现在的政策是按照1元/千克的价格回收,或者5公斤旧地膜换1公斤新地膜。”王育才说,现在,秋收后,田间地头经常看见老人带着小孩在捡拾地膜,虽然钱不多,但好歹能贴补家用。风一吹地膜碎片到处飞、白色污染围村庄的情形也不见了,村容村貌整洁多了。据统计,去年临泽共回收废旧地膜近2100吨。

  把控产销源头,推广使用新国标地膜

  前几年,临泽农民使用的大多是厚度0.008毫米的老国标薄地膜,由于售价便宜,一直很受农民欢迎。“但是,这种地膜使用后极易碎片化,不利于机械捡拾,人工捡拾难度也很大。”魏正艾说。

  自2016年开始,当地开始推广使用厚度在0.01毫米以上的新国标厚地膜,但起初老百姓并不买账。“原来,5公斤超薄地膜能盖两亩地,一亩地最多30块钱。如果用厚膜,同样5公斤只能盖一亩地,而且价格还高一倍,一亩地要60块钱。”王维兵说。

  “我们一方面向农民宣传地膜污染的危害,引导群众清除残留的地膜,提高土地产出的收益;另一方面禁止使用老国标薄地膜、推广使用新地膜,同时加大机械化捡拾技术、机具的研发力度。”魏正艾说,其实,只要用上一年,老百姓就对新地膜的好处心里有数了。

  “新地膜保温保湿效率高,不易碎片化,更有利于铺膜机、捡拾机机械化作业,基本不用人再费工夫。”魏正艾说,原来不回收,影响播种、施肥效率,还要补种,浪费时间、劳力,“再加上有奖回收、以旧换新等补助政策的实施,目前临泽全县已经基本实现新国标地膜全覆盖”。

  同时,临泽加大了对地膜等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检查力度,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流入市场。“全县境内禁止销售老国标地膜。”魏正艾说,每年春耕之前,县上都会组织农委、商务、供销社、公安局等部门,对县内的地膜销售门店、市场等开展联合检查,发现销售老国标地膜的,一律没收并处罚。

  据了解,临泽不少村还把使用新国标地膜并回收列入了村规民约。王维兵告诉记者,村里按田间地头实行分户管理,有残留地膜就找到相应农户,对沟渠、道路等公共区域,也划分了责任人。

  在临泽,不少农户的土地种的是制种企业委托种植的玉米。在蓼泉镇,党委副书记杨娇介绍说,乡镇要求制种企业与各村委会签订的制种合同中明确约定,秋收之后,农户要清理回收地膜,交到村里的回收点,否则扣除制种款,“这笔钱,用于村委会雇人回收地膜。去年,镇上还免费发放了6000个编织袋,发动群众自觉回收地膜”。

  健全地膜回收利用机制,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如今,像王育才这样的“站长”,临泽县共有71名。按照“有固定场地、有专门人员、有明确标示标牌、有完善制度、有辐射区域、有拉运车辆、有计量设备、有消防设施、有台账、有考核”的标准,临泽县建立起14个镇级回收站,71个村全部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形成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回收体系。

  “总体来看,回收的地膜县政府一公斤补助2元钱,其中1元钱补贴给回收人,另外1元钱补贴给运输加工企业。”魏正艾说。临泽县还为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发放地膜补贴,一吨补助1000元。去年,蓼泉镇有5个村共获得6.9万元补贴。

  2017年,原农业部确定临泽为农用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县。该试点的主要内容是,由地膜生产企业统一供膜、统一铺膜、统一回收,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到生产者,农民由买产品转为买服务,推动地膜生产企业回收废旧地膜。

  日前,记者在甘肃宏远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仓库内看到了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回收地膜。该公司办公室主任胡亚雄说,从2016年至今,该公司已经累计回收3300多吨废旧地膜,全部从临泽各村镇收集而来,“现在每年生产新国标地膜3000吨左右,面向整个河西地区销售。眼下正加紧新建设一条废旧地膜回收生产线,将来把废旧地膜做成其他塑料制品”。

  此外,临泽县还成立了12个“统防统治”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向种植户、制种企业提供标准地膜配送、生物农药代打服务。“这些合作社相当于提供标准化服务的专业团队,由农户、合作社、企业自主选择进而购买服务。”临泽县农技中心副主任赵亮说。

  据记者了解,甘肃的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45个示范县地膜回收网络基本健全,地膜回收利用率稳定在80%以上,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魏正艾表示,临泽县将进一步加大废旧地膜回收的相关监管力度,促进回收利用市场化体系建设,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业安全、农村清洁。

  ■延伸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指出,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制修订并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和废弃农膜回收,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

  《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加快出台新的地膜标准,依法强制生产、销售和使用符合标准的加厚地膜,以县为单位开展地膜使用全回收、消除土壤残留等试验试点。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落实使用者妥善收集、生产者和经营者回收处理的责任。

来源:人民日报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