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登录_中非合作办农场 种地赔钱变成了种地致富

关于恒达平台 www.shmcws.com 刚刚 291次浏览

湛蓝的天空下,一块块水田倒映着蓝天延伸到远方。脚下的黑土极富黏性。这里是莫桑比克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的西贡巴里农场。来自中国的农业技术正在改变当地民众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翻地机平整量田后,当地民众在农场队长万丛新的指导下在田埂排成一排播撒稻种。村民达尼埃尔年纪轻轻,却已是个“老把式”。他告诉本报记者,在农场工作,不仅有稳定收入,还能向中国师傅学到种田的方法。万丛新说:“这里土壤非常肥沃。种水稻分为直播和插秧两种方式,现在我们采用的是直播的方法,便于当地村民学习操作。”

2011年底,中国公司与莫桑比克政府合作,开启水稻种植项目,开发农田水利设施,打造规模化粮食种植和加工产业基地。莫桑比克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莫桑比克中非农业合作项目应运而生。2017年,中铁二十局莫桑比克公司开始对项目进行全面管理。

该项目执行总经理胡计高介绍,项目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管理方式,同本地农户签订种植合作协议,将开垦出的部分土地交付当地农民,为他们提供资金、生产资料、农机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最后依照合同收购稻谷。

经过多年努力,当地粮食产量显著提高,种地赔钱变成了种地致富,农户同万宝莫桑农业园项目签订种植合同后,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2017至2018年度该项目种植面积达3.2万亩,收获水稻13571吨,合作种植最高亩产达到1400斤,分别创下种植面积、单产以及总产纪录。

项目合作农户玛蒂尔达·马利克莱是5个孩子的母亲。她说:“我们的农场来了中国朋友,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我现在盖起新房,孩子们也都有了上学的机会。”

收获的水稻被集中到农业园的加工厂。厂房里,从中国引进的先进全套处理设备正在运转,稻谷经过清理、脱壳、碾米、过筛、选色等流程变成了走进千家万户的“好味道”大米。这种颗粒饱满、入口香甜的大米由莫桑比克前总统格布扎亲自取名,已经成为莫桑比克的著名品牌。

加工厂负责检查维护机器设备的员工马奈卡对本报记者说:“莫桑比克人过去的主食只有木薯和玉米做成的‘西玛’,大米是富人才能吃得起的食物,感谢中国朋友,让我们也能吃上‘好味道’的白米饭。”

农机技术也是农业项目力推的重点。曼努埃尔老人是合作种植户,拥有大片农场的他以前一直用家中的旧拖拉机耕作,每公顷只能收获1.5吨粮食。和项目建立合作关系后,他接触到了先进的农机,学到了新技术。随着新拖拉机的到来,粮食产量翻了几番。“现在每公顷能收获7到8吨的粮食,感谢中国朋友为我的家人带来了富足的生活。”他说。

目前,一个小型农业生态示范园已经建成。在示范园内,酒厂、米糠油加工、饲料加工、养猪、养鱼、桑蚕养殖等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以后,示范园还将逐步向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贸易、物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发展。

从中国引进的农机设备以及育苗、种植、加工等技术改变了当地水稻种植的现状,大大提升了当地农户的种植能力和水平,从而提高了当地粮食生产能力。这些成果有望解决莫桑比克粮食供应不足、农业生产落后的问题,曼努埃尔相信,中国的农业技术未来能够惠及更多地方,帮助莫桑比克摆脱贫困。

来源:人民日报

喜欢 (0)